2022年5月2日 星期一
惠能禪學實踐的頓悟觀
惠能禪學實踐的頓悟觀
在修行路上,想要明心見性證悟本來,修行者有從教理入手,藉著佛經教義, 聽聞佛法而通達;也有修行者靠著自心自悟,透過具體的實踐功夫腳踏實地的修行,由自心通達而悟道,六祖惠能大師就是屬於這一類型。因為惠能的智慧悟性極高,由身體力行的功夫自心頓悟而悟道。他是位目不識丁的樵夫,拜見五祖後在寺院有八個月餘從事劈柴、挑水、舂米等雜役;又隱身於獵人隊中,為打獵的獵人隨機說法,獵人隊的隊長,時常派惠能看守獵網,惠能慈悲心的流露,在適當的因緣即偷偷的放生,在獵人隊中惠能因吃素不方便但吃肉邊菜。
《壇經》云:
祖云:「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惠能退至後院,有一 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經八月餘,祖一日忽見惠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之否?」
弘忍大師叫惠能退到後院隨眾作雜務、破柴踏碓,此處顯示:「禪」非枯坐之「坐 禪」才是「禪」,「搬柴運水無非是禪」、「禪即生活」,「禪」是不拘泥於任何一種 固定形式,做任何事情都可以修禪,生活中處處皆是道場,在《壇經》中早已示現。《壇經》又云: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於四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 時與獵人隨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飯時,以菜 寄煮肉鍋。或問,則對曰:「但喫肉邊菜。」 以上可以看出惠能用心苦修,在艱難的環境中以智慧行方便法門,從日常勞務中修行的親身體驗轉為日後禪法的資糧。因此,惠能開展出禪宗獨樹一幟的修行方式。惠能的「南宗禪」重實踐,以有別於傳統佛教以創新之面貌出現,強調心的解脫,不主張到深山古剎遠離紅塵的修行,也不主張攝心入定的苦行,惠能說: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這說明了一個人要 修行、悟道、成佛,都不離開世間,把佛法的出世導向入世修行。惠能又說:「所 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的理論,惠能的淨土觀是把西方佛國淨土的 理論本來是從心外求法導向從內心悟道,說明當下就是淨土。他倡導以心印心,強調「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注重從自性去修持的頓教法門。而惠能示教不重經義、不講繁文縟節,只要能「頓悟見性,即心即佛」,俯仰之間舉手投足都是道場,日常生活行住坐臥皆是三昧。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修行行誼
修行行誼 修行者有肚量,兼容並蓄; 修行者守禮節,易俗移風; 修行者常微笑,廣結善緣; 修行者存誠意,感化大眾; 修行者顯才藝,造福人群; 修行者心謙和,色溫辭婉; 修行者獻愛心,溫暖人間; 修行者用智慧,圓融十方; 修行者捨財富,襄義助貧; 修行者正言語,化惡為善。
-
彌勒真經-嬰兒姹女常持念-略探「嬰兒」之意 對於身心健康,除了保持簡樸以外老子還主張「歸真」,希望人們的心性都能回復到其最初始的真性狀態。那麼人的最初始真性狀態是什麼呢?就是「嬰兒 狀態」。人類嬰兒時期無任何心機,全憑生理自然真性運作,所以老子認為嬰兒 是最接近「道」性的。因...
-
一杯茶湯的管理——司茶人 “一杯茶湯的管理”,短短一句話,但卻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技術體系、藝術體系、美學體系,終始本末,缺一不可。茶事中,人是其主體,茶是其客體。人與茶的每一次相遇,共同創造的皆是美好茶湯之作品。 行茶,首先需要的是一個茶空間,一方...
-
◎如何在家修 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師言。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 依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 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