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日 星期一

重心行實踐

重心行實踐 禪宗以「禪」立宗,重視修行實踐的表現。慧能主張「見性成佛」,想要成佛必須靠自己真心實踐來完成。一般眾生有些會以為一天念幾遍佛號,或誦讀多少部佛經便以可成怫。但內心卻沒有誠心遵照佛的旨意修行,以惠能的觀點來 看,成佛以實踐為重。在《壇經》惠能處處教導眾生識心見性,以自性為解脫的核心,所以惠能不提倡依靠外力來成就。他認為「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眾生若是無法認識自己的真如本性,不知道從心性上去修行,縱使念了再多的佛號、經句,也不能得到解脫。惠能打破外在的形式,不受外相 或事物拘束,強調心的覺悟,從自性中去追求佛道。《壇經》記載法達誦《法華 經》三千遍,頂禮頭不著地,心生我慢,阻礙於心頭。惠能說念經之人,口中誦念經典,心中也能按經中之義去實行,這就是轉誦而明悟。反之若口中誦經,心中不按經義實行,那便是被經所轉而迷失。禪宗言「不立文字」,不是說文字不重要,而是要善用之,勿被障礙故。《壇經》強調的是「心行」,不僅只是在口頭上的念誦,在心念上及一切行為表現上,都要合乎佛的身口意。故《壇經》倡導修行成佛的過程,就是「心行」的過程。心迷則愚是眾生,心悟則智是佛,由迷到悟的轉變是透過「心行」實踐,故了悟自性,篤實的從心裡上實踐,「心行」是成佛的唯一途徑。在《壇經》達摩祖師回答梁武帝造寺度僧毫無功德,因為梁武帝所做的佈施是有相佈施,屬於「人天小果」,只能轉生善道,並不能脫離輪迴業報。是佛教 的相法只具有表象沒有真修實證,梁武帝本身也沒有修行成就,只算是種善因,所以只能說有很多福德但沒有功德。功德是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所求來的,是在自心上自修自度,故惠能所指的功德是對清淨心的證悟。在《壇經》他所示 現的是透過具體實踐的功夫,腳踏實地的修行,他「不識字」意味著不可執著於外在的文字相。拜見五祖後在寺院有八個月餘從事劈柴、挑水、舂米等雜役;又隱身於獵人隊中,惠能用心苦修,顯示禪是不重口說而重心行,砍柴挑水、行住坐臥無非是禪。將禪定的意義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惠能並沒有教人坐禪入定,他倡導「禪非坐臥」,把修行融入現實生活,從內心的認識和覺悟來用功,而不是機械式的一味操作外在儀式與規範,這是惠能禪法最大特色。 惠能在《壇經‧定慧品》講述頓教法門修行的內容,有闡述定慧關係,講述 一行三昧,及指出頓教修行的三大綱領,即「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三無思想是禪修思想的精髓。無念是心念於萬境中無有染著,此中含有無住之意。若要做到無住,便要了知外在的一切相皆為空無虛幻。就以修行的方法言, 無念、無相、無住是在心裡的實踐,於念離念、於相離相、於住離住,是一種不離世間而又超越世間的心裡的實踐,把入世的苦行變成一種心理的超越。禪宗是 重實踐的,唯有經過實修,才能在心行上有所體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修行行誼

修行行誼 修行者有肚量,兼容並蓄; 修行者守禮節,易俗移風; 修行者常微笑,廣結善緣; 修行者存誠意,感化大眾; 修行者顯才藝,造福人群; 修行者心謙和,色溫辭婉; 修行者獻愛心,溫暖人間; 修行者用智慧,圓融十方; 修行者捨財富,襄義助貧; 修行者正言語,化惡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