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6日 星期五
茶禪之於止觀的作用
茶禪之於止觀的作用
“茶禪一味”道盡茶中所蘊涵的佛法,趙州禪師“喫茶去”的公案,更成為禪門千古流傳的佳話。茶原是中華民族的“國粹”,更是佛門的珍品,茶與佛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品茗不只是味覺的享受,更是滋養色身、潤澤心靈的甘露法藥。在煩悶躁動的現代社會,茶禪是修心的輔助方法。中華民族茶禪文化的精神樞機概括為 “正、清、和、雅”,內涵說的是在品茶的過程中悟得禪機,在禪境中體悟茶湯由濃至淡的過程。“禪”由心悟,“茶”體現物質的靈魂, “一味”是心與茶、心與心的融合。茶與禪本是兩種文化,在歷史的發展中發生碰撞並產生火花,進而相互融合、相互影響,最終結合成 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茶禪文化。六祖慧能曰:「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禪定與正念本是同源,茶道有一定的儀軌進行,茶禪即是將既定的茶道儀式以正念的心態和技巧表現,不讓六根向外攀緣、評比,而是將六根往內收攝,歸于自性。所謂:「誠於中,形於外。」若長期在茶禪的薰陶下,人的氣質、行為必然淡定、從容、優雅。
禪宗為佛教眾多門派中的一支,禪修要求人們要保持內心的平靜, 不要受到任何外界事物的影響而煩惱或困擾,自然能自見本性。在佛教經典中「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被視為人類主觀認知的能力,也就是六識。在茶禪的意境與品茗的過程中,眼觀茶色, 耳聽沸音,鼻聞茶香,舌品茶味,身體感受茶道的內蘊,攝心專情於 茶事,調身、調息、調心,觀澄世事浮雲、聽靜塵世喧囂、品淨紅塵 紛擾、淡定心猿意馬,了悟茶禪,空靈心意、修然自在、了無罣礙。研究發現茶和禪是一體的兩面,茶禪將參禪修鍊融 入茶事與茶道,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並發現在茶禪的奉茶過程,茶人經由心理的覺知體會茶禪修為的感動,覺察身心靈如何濾濁揚清、定靜安慮的心路歷程。道本自具足,就在見聞覺知,時時刻刻不離當下,入參破參、悟行合一。天臺「止觀」重視禪定由定生慧,而品茗有助於靜心提神,能使心神安住於一境,此章節論述茶禪相即的實踐功夫次第與意境。天臺止觀禪修中「止」在於離欲(離我見、離我執),「觀」是在「止」之後,心靈以一種清淨心去觀照事物、明心見性。透過茶禪即味之修持,以茶為機,以達到茶禪平等慈悲的境界。唐代陸羽《茶經》曰:「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 之人。」茶禪是一種修為,將禪學的覺察與領悟融入茶事的過程與活動,茶人的心境以追求清淨、自然、簡樸為依歸,祈能體現誠敬空靈 的心境,不受任何羈絆,專心一意的泡茶,體現真正的茶禪一味。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慈妙菩薩人生故事
慈妙菩薩人生故事 慈妙菩薩在世是一位在台灣道親,求道有30年了,她不是點傳師,不是講師,不是辦事人員,不是壇主,但她有立清口愿,她真實信任這個道的寶貴,她對道信仰誠心誠意。 從求道以後,她每天早上4點30分走路去天妙佛堂(寶光建德),路程經過山路大概 1.5小時,她每天就是這...
-
◎如何在家修 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師言。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 依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 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修...
-
信受奉行金剛經 可得福德功德? 相關經文彙整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聞是章 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 是無量福德。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 是...
-
南海古佛慈訓 : 淨化自身之業識 須靠五力! 1功德力,從行三施當中建立而來『功德力』可以扭轉,淨化爾等,不淨業識之作用。 2愿力,從爾等發心、誠心、慈悲當中得來『愿力』可保全你們的『色身』還有修道慧命,及促進色身去『行修辦道』行功了愿之作用。 3定力,從持戒,遵守一貫佛規禮節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