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8日 星期六

從祖師四十八訓彙整”末後一著”要旨

 

從祖師四十八訓彙整末後一著要旨

【第三條】

末後一著,乃千真之嫡派,萬聖之命脈也。見者成佛,修著成聖。

【第五條】

末後大道,乃發萬聖之未發,補萬賢之未備,道合三教,理貫人天,註書立說,必須引經據典;合天、合地、合人、有理、有氣、有象、知理者,可以制禮,而親親之殺,尊賢之等,方有條而不紊。

【第二十條】

末後大道,會三教而歸一,合萬法而不二。得者成仙,見者成佛,修者成聖。

【第二十二條】

「任他滄千萬變,無極真如鎮常存。」此乃末後一著:即一指躲閻羅之法眼。

【第三十三條】

 

諸家丹經,惟參同契,悟真篇,與一氣之流行,日月之盈虧,頗有見解 。而吾之三易深源、一貫探源,已賅括其義過之。如欲看來亦可,如欲不看亦可。其男女、龍虎、鉛汞、鼎爐、火藥之寓言;淺見者,多妄憶錯會,流入旁門。吾人既得末後一著,最上一乘之法;三教聖經,足可證驗。諸般丹經法不可用也。

從祖師四十八訓彙整”道是甚麼”?

 

從祖師四十八訓彙整道是甚麼”?   20210829

【第一條】

吾人當知,斯道乃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大體;成佛、成仙、成聖、成賢之大用,會通三教,貫徹天人;有無顯微,體用合一,中邊本末,事理兼該。是道也,以覆冒萬物而言,則謂之「天」。以主宰萬物而言,則謂之「帝」。以真實無妄而言,則謂之「誠」。以萬物共由而言,則謂之「道」。

【第十四條】

斯道乃三教合轍之秘,萬聖當歸之蘊。苟非上根利器,天資高,學力到,聞道早者,不能洞徹底裡。如孔聖之徒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而一貫之道,顏、曾而外,知者落落。釋迦佛傳道西竺,說法四十九年,大小三百餘會,口吐五千四十八卷大藏經典,後來拈花示眾,一點禪機,惟摩訶迦葉,破顏一笑,靈山一笑,人天百萬,悉皆驚疑。由此觀之,「道」豈易傳之事哉!毫厘之差,千里之謬;以訛傳訛,愈傳愈訛,自誤誤人,其害有不可勝言者。

 

【第三十條】

吾「道」乃三聖之嫡派,萬法之真宗。親奉無皇聖中之敕旨,玉皇大帝之大帝之牒文。三曹會議,千真萬聖,搭手助道;一赦即登覺路,一指便通天界大無不包,細無不貫,知有無之同源,明事理之一致。守一、歸一、貫一、瞭若指掌。

【第四十條】

 

學者當知,吾道乃發前聖未發之秘,補前賢未補之蘊。不但會通三教,而理天實超三教之上。不但包含萬法,而無極實為萬法之祖。道大莫容,曲高和寡。辦此道者,當存遯世不見而不悔之志。果能入於其道,自然天下化成。

【第四十八條】

 

此道乃開天、收天之大事,原始、返終之鉅典。成聖、成賢、成仙、成佛之真業。

金剛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彙整

 

金剛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彙整  20210829于水田茶堂

1、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2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3、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4、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5、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6、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7、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8、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9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10「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11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12、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13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從金剛經看菩薩應有的修持

 

從金剛經看菩薩應有的修持

                                                20210829于水田茶堂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1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2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第四品·妙行無住分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第十品·莊嚴凈土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

1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壹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2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第十七品·究竟無我分

1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2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貪分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從論語彙整顏回之行誼

 從論語彙整顏回之行誼

為政第二
1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2.9)
公冶長第五
1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5.9)
雍也第六
1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6.3)
2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6.7)
3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6.11)
述而第七
1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不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7.11)
子罕第九
1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搏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9.11)
先進第十一
1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李路;文學:子游、子夏。(11.3)
2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11.4)
3李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11.7)
4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11.8)
5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11.9)
6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11.10)
7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11.11)
8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子曰:「回也奇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11.18)
9 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11.21)
顏淵第十二
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12.1)
衛靈公第十五
1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15.11)

從論語彙整君子應有的條件

 從論語彙整君子應有的條件20210828於水田茶堂

學而第一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1.1)
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1.2)
3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1.8)
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1.14)
為政第二
1 .子曰:「君子不器。」(2.12)
2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2.13)
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14)
八佾第三
1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3.7)
里仁第四
1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4.10)
2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4.11)
3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4.16)
4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4.24)
公冶長第五
1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5.3)
雍也第六
1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6.13)
2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6.18)
3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6.26)
4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6.27)
述而第七
1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7.31)
2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7.37)
泰伯第八
1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8.2)
2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8.6)
鄉黨第十
1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弔。吉月,必朝服而朝。齊,必有明衣,布;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10.5)
先進第十一
1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11.1)
顏淵第十二
1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12.4)
2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12.16)
3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12.24)
子路第十三
1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茍而已矣!」(13.3)
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3)
3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13.25)
4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13.26)
憲問第十四
1南宮适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14.5)
2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14.6)
4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14.23)
5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14.27)
6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14.28)
7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14.29)
8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14.43)
衛靈公第十五
1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斯濫矣。」(15.2)
2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有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15.7)
3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
4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15.19)
5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15.20)
6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15.21)
7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15.22)
8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15.23)
9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15.32)
10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15.34)
11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15.37)
季氏第十六
1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16.1)
2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16.7)
3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16.8)
4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16.10)
陽貨第十七
1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17.3)
2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17.19)
2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17.21)
3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係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17.22)
微子第十八
1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禮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士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8.7)
2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18.10)
子張第十九
1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19.3)
2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19.4)
3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19.7)
4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19.9)
5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19.10)
6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洒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19.12)
7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19.20
8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19.21)
9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期行,綏之期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19.25)
堯曰第二十
1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20.2)
2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20.3)

2021年6月14日 星期一

南極仙翁



 

南天門外一孤獨  極樂忘返紅塵逐

仙家有道識穿無  翁叟攜手行路途

 

2021年6月8日 星期二

坐忘


 

喝白開水雖然也流了汗,但只局限於熱了就流汗,身體沒有氣流升騰,沒有什麼變化。老生茶的茶氣是在體內迴圈,可以打通經絡,在身體瘀堵處能感受到酸、痛、脹、麻,跳等各種感覺。故熱水和老生茶所流的汗還是大有區別的。

老茶下肚就想打坐,那股老茶氣已經上了頭頂,不想再動彈,馬上開始打坐。在打坐的過程中,很自然的忘記了呼吸,忘記了周天運氣,忘記了旁邊還在對話,就在那個當下感覺自己睡著又沒睡著,身體顫一下,又顫一下。雙盤的腳早就沒了知覺,只是左邊的盆骨開始一陣一陣的酸,我也不知道坐了多久,不請求自己堅持疼痛所以醒來。那股勁兒還在頭上,也沒有故意將它收回,隨他去吧。


2021年6月5日 星期六

身體讀茶



 

身體讀茶,天下無茶,雖說簡單,深奧如自然,不可思不可議,唯有真心以對,耐心踐行,堅持堅定,無言之教,以茶為師,漸學漸行,漸行漸學中去體驗,去體悟,去總結,去發現。身體讀茶的過程中要學會自照、自察、自查、自糾自己對待人事物的態度和角度。身體讀茶,無言之教,以茶為師,只有通過不斷的堅定的讀茶,喝茶運動,喝茶養生,靜心入定的過程中不斷積累,最終身體越來越通透,生命也會越來越通透,最終生命會自動自知、自照、自悟,自明。

https://kuoleang94.blogspot.com/2017/04/37290-5001.html

略談生鮮普洱

略談生鮮普洱 今年的春茶 有茶友小量購買嘗鮮 也有茶友大量買進收藏貯存 也有壓成餅 包裝用自己喜歡的主題 壓了數件流傳後代 或者贈與友人 有的喜歡觀察茶每年的變化 當成一種樂趣 有的為了健康 透過茶 要吸收宇宙天地的能量 有的調整自己三高的問題 要吃一輩子的藥 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