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4日 星期三

無相懺悔

無相懺悔 由於眾生的無明,常於起心動念無意間而犯罪,累生累劫以來,因為眾生的貪瞋癡所造之罪過堆積如山,就像烏雲遮日一般,障蔽我們的佛性,於是眾生就 在生死中流轉,於六道中輪迴不已,遭受種種果報。當人受到過去業力干擾時, 生命就會產生痛苦與障礙。佛教有無量無邊的法門,如何讓生命恢復順暢,從原始佛教以來修行者就非常重視懺悔法門,定期舉辦懺悔儀式。普賢菩薩十大行願的第四願講「懺除業障」,在解脫的道上,從身語意中懺淨一切微細的無明,若業障不懺除,就無法積聚福德,道業也不能成就。懺悔的修學法,在大小乘各宗各派都非常重視,也是修學的成敗關鍵所在。 ◎懺悔的意義及功德 《地藏菩薩本栀經‧如來讚歎品》提到:「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眾生會造罪,是因為內心過度的執取,執著有一個假我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為了保護「我」,身口意三業在有心無心之間,產生錯誤的 執取,因此造作種種罪業,導致種種惡果產生,使生命陷入生、老、病、死的痛苦循環中。「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佛陀告訴眾生這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當我們的心受到染污的時候,只要我們的這念心有善法、慈悲心、恭敬心、精進心……, 把心安住在覺性上,時時刻刻檢討反省,用清淨的法水來洗滌罪業,使我們的心得到清淨解脫,這種內心覺照反省的工夫,就是「懺悔」。 《摩訶止觀》對懺悔的 解釋: 懺名陳露先惡,悔名改往修來。 《一切經音義》云懺悔是: 懺謂懺摩,此云謂忍,謂請前人忍受我悔罪。 《南海寄歸內法傳》云: 何者懺摩?乃是西音,自當忍義。悔乃東夏之字,追悔為目。「懺」是印度梵文的音譯,也叫作「懺摩」,梵語 ksama,意思是忍可,請求他人忍可我的我的過失,也是悔謝罪過,請求原諒之意。即是懺除過去的罪業。「悔」是中國字,悔是悔其後過之意。懺悔:「懺」是發露過去所作的罪過。「悔」 是知錯以後誓不再作。「悔」的重點是說「以後不再造作」,以後不會再犯同樣的過錯叫做「悔過」。「悔過」與「懺摩」的意思相通,梵語與華言合稱,故「懺摩」譯作「懺悔」。惠能在《壇經‧懺悔品》對懺悔的說明如下:云何名懺?云何名悔?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妬等 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妬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 故稱懺悔。 惠能的懺悔有兩個重點,一是「懺其前愆」,一是「悔其後過」。一般凡夫眾生由於愚痴執迷,只知道要懺其前愆,彌補以前所犯的過錯;卻不知道要悔其後過,沒有進一步悔改,發誓永不再造作。所以很容易犯錯後又再重覆蹈轍,一直都在惡性循環的狀態。惠能說的「懺」是陳露先罪,是懺除往昔身口意所犯的愚 迷憍誑嫉妬所產生的種種不善行。「悔」是改往修來,發誓以後不再造任何惡業,除盡心中的惡種子。惠能說的懺悔,是將身口意所犯的罪業,從內心中真正懺悔改過永不再犯,這與《論語》中的顏回不二過,不再犯同樣過失是相同的。這才是真正的懺悔,真正的菩薩行。 《萬善同歸集》云:「然諸福中,懺悔為最。除大障故,獲大善故。」 懺悔能消除所有一切罪業,扭轉業力,能增長諸福慧乃至一切功德,所願成就。《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云: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 惠能在《壇經‧懺悔品》說:「今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淨。」佛教認為過去所犯的罪業,現世會得到報應;現世所犯的罪業,未來會得到報應。惠能說懺悔能使三世的罪業消除,達到清淨的境界。《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報恩品》云:若能如法懺悔者,所有煩惱悉皆除,猶如劫火壞世間,燒盡須彌并巨海。懺悔能燒煩惱薪,懺悔能往生天路,懺悔能得四禪樂,懺悔雨寶摩尼珠,懺悔能延金剛壽,懺悔能入常樂宮,懺悔能出三界獄,懺悔能開菩提華,懺悔見佛大圓鏡,懺悔能至於寶所。 從以上經文可以看出,懺悔的力量不可思議,懺悔可以消除眾生身口意三業的罪過,至心發露懺悔可以不受惡果,懺悔能生一切功德及善法。懺悔是人格的清洗劑,可以洗滌人內在無明煩惱的障垢,使靈性獲得淨化和再生的過程。懺悔對於學佛修行,非常的重要。故大德者,因應眾生的需求,依據各種不同的經典編撰各種不同的懺文儀軌,使人依之懺禮,能消除業障罪滅福生。如:智柿大師作《法 華三昧懺》、悟達國師作《慈悲三昧水懺》、寶誌禪師作《梁皇寶懺》、四明尊者 作《大悲懺》、慈雲懺主作《淨土懺》、智旭大師作《金光明懺》,還有《藥師懺》、《地藏懺》、《萬佛懺》等。只要虔心禮拜,至誠懺悔,三障諸煩惱所積聚的罪業,必能拔除增長慧命。 ◎懺悔的種類 佛教很注重懺悔,懺悔也是在修行中不可缺少的。眾生累生累劫犯了很多的罪過錯,如果不知道懺悔,惡習的種子在我們的八識田中不斷的薰習,猶如滾雪 球般越滾越大。故歷代有德者發展出種種的懺悔方法。然眾生的罪業有無量的差別,懺悔的方法亦有很多,一般將懺悔分為事懺和理懺二類。 《華嚴經行栀品疏》 云: 然懺有二種。若犯遮罪,先當依教作法悔之。若犯性罪,復須起行。起行二種:一事、二理。事如方等佛名經等,通於萬行。理如淨名,觀罪性空,不在內外等。 《四明尊者教行錄》云:「示懺悔之法,乃有三種: 一作法懺:謂身口所作一依法度; 二取相懺: 謂定心運想相起為期; 三無生懺:謂了我心自空,罪福無主,觀業實相, 見罪本源,法界圓融真如清淨。」 (一)事懺:是在一定的時間,有一定的儀軌,藉禮拜,讚歎,誦經等,對某些 具體的事,在佛前所行之懺悔。可分為作法懺、取相懺。事懺不分在家出家適合 鈍根者,根基不夠深厚之人,通過系列懺悔儀式,將罪業懺悔清淨。 1.作法懺:懺悔前,先潔心淨意,在佛前或在長老大德前,說明自己的罪咎,不 敢有所覆藏。身口所作的一切,都要合於嚴謹的法度,定期如法修禮,至誠懺悔。 從而消除犯戒之罪。 2.取相懺:又名觀相懺悔,以定心觀想,如觀得佛的相好莊嚴圓滿,而生起懺悔 之心,從而消除煩惱之性罪。 (二)理懺:又名無相懺、無生懺、實相懺。不分在家與出家,適合利根者,以般若的空觀,觀罪性本空。了知自己的心,本性即是空性,以觀無生理,知罪性空。罪無自性,從因緣生,顛倒而有。罪既然可以隨因緣而生,當然也可以隨因緣而滅,因為它沒有實體,只有現象的存在,故罪是個虛妄不實的東西,因此說 罪無自性。《大乘六情懺悔》中說: 諸罪實無所有,眾緣和合假名為業,即緣無業,離緣亦無,非內非外不在中間。過去已滅,未來未生,現在無住。故所作以其無住故亦無生。 罪無自性它只是眾緣和合的假象,從因緣而生,依因緣而存在著。所以也可以從 因緣中來把罪滅掉。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云: 夫罪從緣起,緣起無性,故對治道生,罪種則滅,名為罪性本空,非撥相 以求性也。 罪生罪滅是世俗上的方便言說,並非真的有罪生與罪滅。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故知此罪性本是空。所以懺悔應由心地下功夫,《法苑珠林》卷 86: 罪從心生,心若可得罪不可無。我心自空,空云何有?善心亦然,罪福無 主。非內非外,亦無中間,不常自有,但有名字,名之為心;但有名字, 名為罪福。如是名字,名字即空,還源反本,畢竟清淨。是為觀罪性空,翻破無明顛倒執著心也。若無明滅故諸行滅,諸行滅故生死滅,是為十二因緣大樹壞,亦名苦集子果兩縛脫,亦名道滅二諦顯。是為方等觀慧,日月照明。眾生遇此重恩,故得見十方佛也。 罪的根本是心,所有的罪業都是由心所現,心若滅,身體便不會造殺盜淫妄之惡念,因為罪由心起,罪不離心。若能將心淨化,觀心無心,罪也就滅亡了。這是理懺能滅重罪的原因。不管是事懺或理懺,只要能至心懺悔,都可以除惡生善達到滅罪的目的。古大德者所編的懺悔法,在事懺之後又再加上理懺,以求懺悔方法的究竟,業障、 煩惱、習氣能急速消除。祖師大德認為理懺才是正懺,事懺只是幫助達到理懺的過程。在《四明尊者教行錄》說:「法雖三種,行在一時,寧可闕於前前,不得虧於後後,無生最要,取相尚寬。」 指作法懺、取相懺、理懺(無生懺)這三 種懺法中,理懺(無生懺)是最重要的。理懺是以觀照罪的本元,拔除罪業的根本,達到究竟懺悔除罪業的目的。 ◎《壇經》無相懺悔的實踐意義 》 業障猶如汙垢,佛教的懺悔即是在洗刷此心靈的汙垢,使之恢復清淨。故懺悔是保持身心清淨的一種修習方式。一般傳統懺悔原有一定的儀式規定,如在佛 前焚香、禮頌佛名、誦經念咒、在佛前陳述懺悔語、懺悔回向等,或者要右膝著 地、合掌、偏袒右肩等,或者在佛前、大眾、師長面前陳述自己的的過錯,這些 大都是屬於事相上的懺悔。《四分律》說:大德僧聽,我某甲比丘故畜爾所長衣過十日犯捨墮。我今捨與僧。彼捨衣 竟當懺悔。受懺悔人當作白然後受懺。如是白,大德僧聽。此某甲比丘故 畜爾所長衣犯捨墮。今捨與僧,若僧時到僧忍聽,我受某甲比丘懺悔,白 如是。作此白已,然後受懺悔。 禪宗歷來在懺悔的方法上並不強調外在的儀式,並不重外在的形相。關於以 上有相的事相上的懺悔,在惠能看來有可能落入「口念心不行」 之危險。惠能 主張於相離相,不執著於形相,念念無住,念念不被客塵染,念念清淨相續。惠能的無相懺悔即為自性懺,是念念無住,遠離名相的執著。故其懺法方式並無一定的儀式規定。《壇經》惠能無相懺悔的內容如下,《壇經‧懺悔品》惠能云: 今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淨。善知識!各隨我語,一 時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 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銷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憍誑染。從前所有惡業憍誑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銷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妬染。從前所有惡業嫉妬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銷滅,永不復起。」 惠能的無相懺悔摒棄一般傳統在佛像前「發露懺悔」等煩瑣的外在懺悔儀式。《壇 經》所提倡的懺悔,是以念念自淨其心直接契入實相般若。依照唯識學的理論,阿賴耶識是一切善惡種子的倉庫,阿賴耶含藏習氣種子,凡所造業都在阿賴耶識 裡受薰持種,如果心靈沒有淨化,就會依照原來習氣習慣行事。故「薰習」怎樣 的種子以就造作怎樣的因緣。四句懺悔文說:「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恚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不論什麼罪惡,皆由心念而生。罪 業源自內心的愚痴、貪欲、瞋恚,罪性的根本是妄心。因此惠能主張懺悔從內心 覺悟的本體入手,以內心念念不被愚迷、憍誑、嫉妬所染,在每一個起心動念和 行為上去觀察反省,做到後過不生,從內心真正地反省悔過,這才是真懺悔。《壇 經》說「菩提自性本自清淨」,眾生的心本來就是清淨的,心本來就沒有罪,智者大師的《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說:一切萬法,悉屬於心;心性尚空,何況萬法。若無萬法,誰是罪業?若不得罪,不得不罪,觀罪無生,破一切罪。以一切諸罪根本性空,常清淨故。故維摩羅詰謂優波離:彼自無罪,勿增其過,當直爾除滅,勿擾其心。又 如普賢觀經中說:觀心無心,法不住法,我心自空,罪福無主,一切諸法, 皆悉如是,無住無壞。作是懺悔,名大懺悔,名莊嚴懺悔,名破壞心識懺悔,名無罪相懺悔。行此悔者,心如流水,念念之中,見普賢菩薩及十方 佛。故知深觀無生,名大懺悔,於懺悔中,最尊最妙。 心性本空,心念本無相,一切萬法皆空寂,所以從真心本性而言,罪業也是空性, 實相無相,故無罪相,只要「妄念」一滅,罪業也就消失了,如早晨的霜露,太 陽出來就蒸發不見了。《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云:「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 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應至心,懺悔六情根。」故滅罪須先滅心,心是妄念的根源。但眾生不知自性本自清淨,認緣慮心為己 心,隨境生滅,念念不離愚迷、憍誑、嫉妬,常常不斷造業。故惠能說念念不被 愚迷、憍誑、嫉妬所染,惠能教導眾生們反觀自性,勿為妄念所迷惑,從自性懺 悔起。《壇經》的「念」指的是「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壇經‧ 懺悔品》提的: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憍誑、嫉妬所染,前念今念及後 念就是「真如自性」起念,以「真如自性」起念來消除一切無明妄念,回歸本來 的清淨心。也就是用般若智慧來打破內心中的愚迷,超度自己心中的眾生,斷絕 心中的煩惱,悟得自性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 惠能的無相懺悔與傳統的理懺、事懺有著顯著的不同。傳統的事懺有儀式規 矩,藉禮拜,讚歎,誦經等,對某些具體的事,在佛前所行之懺悔。傳統的理懺 是以般若空觀來觀罪行本空,惠能一向反對的起心觀空的做法,因為起一個心念 觀空,在惠能看來觀空的心念也是一個妄念。白金銑在《唐代禪宗懺悔思想研究》 中說: 依惠能所說,無相懺悔……是「但行直心,到如禪指」的自我禪進,亦即 是直用自然而然的自性清淨心,以正知正見於日常生活的當下進行禪觀懺 悔。「但行直心」,即可決定罪之確定滅除,此種懺悔。純為修行者的當下 直心之進行,是不執著於形式化之懺儀、觀相與制律方法的。在惠能而言, 這種當下直心即是「於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常行直心」、「於一切 法上,無有執著」的「一行三昧」。惠能這種無有執著的「一行三昧」之 直心懺悔,是道信以般若實相「一心念佛」懺悔的進一步發揮,是以直心 於相離相、無執形相而向內在自心進行滅除障緣的。 惠能的無相懺悔是沒有任何儀式和行為的自性懺,它是靠著自心內覺,《壇經‧ 懺悔品》惠能云: 但向心中除罪緣,名自性中真懺悔。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 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從以上可以知道惠能的無相懺悔就是自性的回歸,做到自性懺悔,就等於是悟見 了真如本性。將懺悔落實到念念之間,吳平說:「懺悔的本質就是無念」懺悔 的心應延續至日用尋常中,時時覺察自己的身口意,惠能強調念念不被愚迷、憍 誑、嫉妬所染,時時身心都在清淨中。故《壇經》的無相懺悔,並非如傳統的請 求原諒改過自新,而是要做到自見本性,以真如自性起念,則一切的無明業障, 悉皆盡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有遠見者 看未來而不看眼前

有遠見者 看未來而不看眼前 有報負者 積德業而不積盛名 有作為者 看千秋而不看一時 有宏願者 為大眾而不為自己 有智慧者 談結果而不談過程 有雅量者 為大局而不計恩怨 有氣度者 講大義而不享福澤 有才華者 養識見而不忘自省 有豪情者 能瀟灑而不入世俗 有理想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