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5日 星期四

自我的存在價值

自我的存在價值 清明的本性要如何以「復其初」呢?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 克明峻德。」皆自明也(《大學》) 《大學》首先引用《尚書》中康誥的一句話:「克明德」,即是周公告誡他弟弟康叔,要能光大自性光明德性。然後再引太甲說:「顧諟天之明命。」太甲為商湯之孫,伊尹因太甲放肆無道,因而將其放逐,等其悔過後再迎回執政,並告誡太甲要時時審視上天所賦予我們的光明德行。其後再以堯典說明堯繼承了上天高明光大的德性,並將上這個天命所賦予的光明德性彰顯出來,即復原回到自性之光明德性。然而人生活在世,難免會有所懈怠,自然會對自己失去信心,同時也對上天天命有所漠視,如同夏娃久了之後無視於上帝的警告,而聽從蛇(或許魔鬼,更是內心的欲念呼喚)而失去追求人生價值的動力,因此《大學》有 了這樣的一句經文: 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誥〉曰:「作新民。」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儒家相信,「人皆可以為堯舜」,同時更指出人人皆有聖性,聖性及是通過道德實踐而呈現的。所以《大學》也必相信每個人都能以商湯為榜樣,不斷的精進自己,所以一天再一天的自我要求發揚自身的價值;雖然天命已然流行亙古,但「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還是可以不斷的創造新 的價值;《大學》要求我們,要無所不用其極,就是要不斷的往內心的清明本性努力,然後再創新價值。 在《中庸》中,更明白的指出,一個人對自己本身的要求要做到: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 其獨也。 做為一個人,《中庸》開宗明義就說明慎獨。自古以來,慎獨做為一種道德自律要求,也是《大學》要明明德的一種功夫,一種在無人監督情況下的自我約束。慎獨的意思,就是即使個人獨處時,雖然別人看不見你的行為、也聽不到你的言語、發現不了你隱藏在內心的想法和細微的變化,也要謹慎戒懼,嚴於律己,管好自己,不去做非禮以及非法的事。如同曾子在《大學》所說的: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自己在獨處時,都要認為有十隻眼睛和十隻手在看著你、指著你,這樣自己才不會放縱自己,如此自己的光明德性才能顯現出來,才能回復本體之明,以復其初。 而這一切的努力,都是要實現自我的價值而努力。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又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為己」主要是從道德涵養上肯定了自我的價值,而「求諸己」則是在從道德實踐及德性涵養上,確認了自我的能力及價值。而《中庸》的「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就如同《大學》的「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 人的光明德性來自於天命所賦予,若能理解這個人性,就能找出一條努力的方向:「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中庸》)。朱熹是這麼解釋的:「自,由也。德無不實,而明無不照者,聖人之德 所性而有者也;天道也。」又說:「先明乎善,而後能實其善者,賢人之學, 由教而入者也;人道也。」《中庸》接著: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唯有天下至誠之人,才能完全明白自己的本性,並發揮出來;能明白自己本性又能完全的發展本性的能力,就可以明白萬物的本性,明白了萬物的 本性就能完全的發展萬物的本性,能完全的把萬物的本性弄得通透明白且發揮出來,就可以贊助天地、化育萬物了;可以贊助天地、化育萬物了,就可以和天地並立為天地人三才。 因此,我們的本性是從天而來的,是天命所賦予的;當我們了解我們和 天是一樣的,是具有具眾理而應萬事的能力,我們就有了向上向善的動力。 也因此,《大學》在最後才會有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這一種對自我良心的要求,並展現在外的治國理念。哲學家杜維明指出,儒家所說的君子是入世的,但不媚於世俗,他們不是消極的適應環境,而是依照自己的道德理想去改變這個世界;他們不會向世俗世界以外尋求靈性的庇護,而是積極的投身俗世之中,追求道德、學問及美學,以滋養身心,提升精神。其實就就是一種自我不斷向外擴展的歷程,從自己到親密家人,到社群、國家,再到全世界乃至宇宙,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實踐歷程。這其實也是「成為一個人」的歷程。 因此我們借由經典的瞭解來洞察自己,幫助自己認識自己,才能找回我們生命的原來樣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一、我為何而活?-找回天命所賦給我們的天理良心。二、我應如何生活?-順著天理良心,修養身心。 三、人要如何才能活出應活出的生命?-透過全人教育,修己安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有遠見者 看未來而不看眼前

有遠見者 看未來而不看眼前 有報負者 積德業而不積盛名 有作為者 看千秋而不看一時 有宏願者 為大眾而不為自己 有智慧者 談結果而不談過程 有雅量者 為大局而不計恩怨 有氣度者 講大義而不享福澤 有才華者 養識見而不忘自省 有豪情者 能瀟灑而不入世俗 有理想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