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日 星期二

般若觀照

般若觀照 惠能在《壇經‧般若品》對般若的解釋:「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 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所以「般若」就是內心的智慧。如果隨時隨地,念念保持不愚、保持清淨,能時時安住於內在智慧,這就是般若行。般若主要的涵義有三: 一、實相般若:即以般若智慧所觀照一切對境之真實絕對者。就是本來面目,真我自性,智慧實體。 二、觀照般若:即能觀照一切法真實絕對實相之智慧。即是由自性觀照,透視一切諸緣皆為空,一切外境均能明白在心頭。 三、文字般若:文字般若係包含實相、觀照般若之般若諸經典。即是以語言、文字、音樂、圖畫、雕塑等來闡述佛菩薩所觀照的智慧,以啟迪眾生,開眾生的智慧。 以禪宗的教育並不著重在文字般若,而是著重在觀照般若。懂得觀照般若,就能隨時隨地反觀內照,使心不被境界轉,也就是隨時隨地能掌握自己的心,進 而能體證實相般若成就般若―即明心見性。以下為《壇經》所提到之般若觀照: 《壇經‧行由品》 惠明言下大悟。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惠能云:「與 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 《壇經‧般若品》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 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 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 《壇經‧疑問品》 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銷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 如何到彼?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壇經‧懺悔品》 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三歸戒。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却成妄。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 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 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壇經‧機緣品》 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 《壇經‧頓漸品》 自性無非、無癡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 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 《壇經‧付囑品》 後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吾今教汝。識自心眾生,見自心佛性。欲求見佛,但識眾生。 弘忍把頓教衣鉢及心法傳給惠能後,對惠能說,你現在開始就是中國禪宗地六代祖師,弘忍送惠能至江邊,提醒惠能「善自護念」,悟後要起修,悟了道理之後,還須精進用功,印證真理、保任真心。修道若不能保任,很容易被外面的境界所迷,又跟著習氣業力輪迴。不管學習哪一種法門,都要「善自護念」要時時刻刻觀察、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依真心本性、佛性、般若去做功夫。惠能都已經大 徹大悟,弘忍尚且還叫他「善自護念」,祖師大德說「悟後起修才是真修」。就是修自己的起心動念,由善惡所引起的心,在佛法上來看,還是虛幻的生滅心。我們要用真心本性去觀照,讓習氣業力在真心本性的功能上顯現,當他顯現時就放下,不去執著他。也就用真心本性本來清淨、光明的功能,去觀照妄心所起的善 惡念頭,如此持續觀照,慢慢去轉化習氣業力。「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學佛就先要觀照到自己的真心本性,再精進努力修行。先悟出本心後,再觀照轉化習氣業力。若未能悟出法身,為善去惡只是用外在第六意識分別心去實行,非由內在真心本性所流露出來的智慧,那只不過是培養一些福德,是無法成就般若。觀照並非讓我們的心不起作用,《壇經》提到有迷而不悟的人,放空心思靜坐,什麼都不想,以為百無所思就是就是證得空性,就是最高的修行,這種想法是邪見。 《壇經‧般若品》惠能云: 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空並不是一般人所說的斷滅空,什麼都沒有,空是要空掉內心中種種的邪見,當下顯現出佛性本體,而三德四智,無量性功德,都具足在自性空體之中,稱之為真空妙有。《中論‧觀行品》云:「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當年如來所說一切法空性,是為了要破除眾生對諸法認為實有的執著,諸法無我空性,掃除內心的邪見,讓智慧流露,所以說空,若執著斷滅空、無記空,以為什麼都沒有,這不是佛陀化導眾生,見性成佛的本懷。我們的心量廣大無邊,遍周法界,所有萬法都在我們心量之中,用即了了分明,所以在平時就讓所有的人、事、物、妄念、情緒都在這個觀照功能中自然呈現,「物來則應,過去則不留」,不染諸法,自性自在,百花叢林過,片葉不沾身。物來則影現、物去則影滅。這種無任何窒礙不黏著,正是般若智慧所具有的特點。故隨時隨地都在觀照的功能中修持,且隨時隨地都放下,這即是用真心本性來修。 《壇經‧ 般若品》惠能又云: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如果我們可以使每一個念頭所產生的境界、作用,都在我們的觀照功能中運行,用完便放下,悟得這種方法,就叫做「般若法」,心中如此修行就叫做「般若行」。所以般若觀照即是在平常每一件事、每一個念頭、每一個細節、行為,在一切時 中,一切處所,都展現念念不愚,這就是般若行。惠能說每一個人都是佛,但我們身口意的造作,很容易受外境影響,故眾生大部分都處在迷的狀態,無法展現佛的身口意。在學習觀照過程中,我們要觀照執著、妄念從何而起,從中慢慢的反省改進,就會回到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如本性,所以要達到波羅蜜就是要不斷反覆觀照。佛陀也是透過不斷的觀行,調整而成佛,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若能始終都保持悟的狀態,那就是佛的境界。世間所有的事物現像,都會在我們 的般若自性上來去,當我們用真心本性來觀照,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不斷的在變化,只有我們的真心本性不變。當我們的身口意趨近於佛菩薩的身口意時,我們 的每一個當下,就能回到最本然的自己,把自己最真實的部分發揮出來,而不會隨著虛妄的假像流轉,所以在每個當下自然就會把生命發揮到最高的價值。整部《壇經》並沒有教修習者如何參禪打坐入定,而是透過惠能所倡導的「般若波羅蜜」,以「智慧觀照」,各自觀心自見本性,惠能說「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從智慧的觀照和內心的覺悟即可獲得解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修行行誼

修行行誼 修行者有肚量,兼容並蓄; 修行者守禮節,易俗移風; 修行者常微笑,廣結善緣; 修行者存誠意,感化大眾; 修行者顯才藝,造福人群; 修行者心謙和,色溫辭婉; 修行者獻愛心,溫暖人間; 修行者用智慧,圓融十方; 修行者捨財富,襄義助貧; 修行者正言語,化惡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