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5日 星期四

《大學》、《中庸》的生命觀

《大學》、《中庸》的生命觀 中國人認定價值之源雖出於天而實現則落在心性之中,所以對於「天」 的一方面往往存而不論,至少不十分認真,他們只要肯定人性中有善根這一 點便够了。其主要的原因是,「天命之謂性」、「顧諟天之明命」(《大學》), 古人的觀念,認為人的本性由天所賦予,本來沒有不正,沒有不明,但我們必須顧念他,不要叫他有不正不明的時候。中國人的價值之源不是寄託在人格化的上帝觀念之上,因此既沒有創世的神話,也沒有包羅萬象的神學傳統。因此自身的努力就非常的重要;帝典曰: 「克明峻德。」(《大學》),這就是告訴我們要自己努力來彰顯上天賦於我們的靈明本性。 研究者對《大學》的經文研究體會後認為,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大學》)」明白的說明,雖然人的自性天命由天所生,但一 個人的命運、使命不是恆常不變的,一個人的命運好壞,是由自己決定的,只要行為善良,利益眾生,就有好的命運,但若不好好行善,為非做歹,那麼悲慘的命運就可能降臨身上、使命也可能遭受剝奪。如同《孟子・離婁》中所說的:詩云:「永言配命, 自求多福。」,凡事都要自己去實現自己的使命。所以孔子才會說:「未知生, 焉知死?」。 再者,《大學》文本中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 治國、平天下」,每一個條目就是上一個層次的條目的「本」;但每個層次的 「本」都是相對的,在每個條目之間貫穿著一個從下到上的「大本」,這個大本就是「仁德」。而「格物」就是以「德」為本的。儒家所說的「格致」並不 是指探索自然的東西,而是指體悟社會之理和聖人之道;所以朱熹把「格致」 稱之為「明善之要」(《大學章句》)。「修身」也是以仁德為依歸的,君子就是 要通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修養過程來追求「盛德」,所以《大學》 又說:「富潤屋,德潤身。」「修身」即是以德潤身,最後天下才能「止於至善」,而「止於至善」也是要以「德」來實現。「君仁」「臣敬」「父慈」「子孝」「夫唱」「婦隨」這些綱常倫理其實都是「德」的具體表現。因此,從「格致」 出發,最後到達「至善」的境界,在這個實踐的過程中始終都以道德理想來提升個人與轉變社會達到個人與社會的「至善」。這就是由「內聖」開出「外王」的生命追求,也是由人走向天人合一的生命觀。 再就《中庸》來看,「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三句話聚焦於人的生命原貌與人生正途。「唯天下至誠,為能盡 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這也說明了,能實現其性,求盡一切人一切物之性的活動,不正就是天道逐步實現的歷程嗎?於是至誠者的盡性的活動,進一步贊助了天地之化育,而可以贊助天地之化育的人,其價值不是可與天地並立嗎?因此天人合一就水到渠成。中國人是相信「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不已」的;人也 在天地萬物之內,不過他是萬物之「靈」,所以能「贊天地之化育」。所謂「人與天地萬物一體」或「天人合一」。 《中庸》所呈現對大自然的力量是一種自然無為的呈現,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結果;「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中庸》)。 天地之道的內容並不複雜,因為它本身是精純不已的創生之道,是生養化育萬物的根源,也是生養化育天地萬物之道,這明確說明了儒家對道與天地萬 物的關係。道是客觀的天地之道,其德即是生生不已之創生。 《中庸》認定人之「性」是「善」的,所以「率性」,就是遵循、因順人 的本有之性;因順人的本性去做,即是使人成為有道德的人的基本方法。因此《中庸》隱含道德本來是先天稟賦的,但成就道德卻是需要經過後天刻意的學習與訓練,所以才說「修道之謂教」。《中庸》稱:「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所謂「自誠明」即謂先天道德稟賦,「明」即「覺知」。有了這種道德稟賦,真心實意地敬守這種道德稟賦,自然就有覺知的能力,也就有很好的分別是非善惡的能力,而不需經過後天的學習修練;所謂「自明誠」則是需要經過後天的教育、點撥,才能够明白、覺醒,而進行道德修養。 由上可知,《大學》和《中庸》的生命觀,有著以下的特點: 一、 人的本性是由天而來的,天性是清明而善良的。 二、 後天環境造成人生的惰落,所以要經過教育而內修德性,以彰顯上天賦於我們的靈明德性。 三、 命雖由天生,但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裡,一個人的命運好壞,是由自己決定的。 四、 倫理綱常等德性是人所必需具備的。 五、 面對大自然,只能順從不能抗衡破壞。 六、 人不只要成就自己,還要和他人及萬物和諧,只要能至誠盡性就 能天人合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有遠見者 看未來而不看眼前

有遠見者 看未來而不看眼前 有報負者 積德業而不積盛名 有作為者 看千秋而不看一時 有宏願者 為大眾而不為自己 有智慧者 談結果而不談過程 有雅量者 為大局而不計恩怨 有氣度者 講大義而不享福澤 有才華者 養識見而不忘自省 有豪情者 能瀟灑而不入世俗 有理想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