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8日 星期四
生死齊一
生死齊一
《莊子》認為生與死的分別,同樣也是成心的分別,故《莊子‧齊物論》思想,亦表現在生死齊平的探討中,本節以下將對此做探討,以釐清《莊子》書中生死齊一的思想。世人皆是悅生而惡死,《莊子》認為此亦是成心的執迷,〈齊物論〉言: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麗之姬, 艾封人之子也。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於王所,與王同筐床,食芻豢,而後悔其泣也。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
在此《莊子》舉麗姬的例子,言麗姬在晉國國君剛得到她時,內心悲傷不已,認為迎接自己的是悲慘的命運,然而當她踏入晉國國君的宮殿後,生活條件優渥反而後悔當初為何哭泣。《莊子》透過此則寓言,說明人對於生死的成心執迷,人無法知道死後的世界,又怎麼認定生必然喜,死必然悲?然人卻因生死的執著,而妄生情緒,傷害精神的自由,常人總是悅生惡死,對死亡極端的抗拒,而在《莊 子》眼中,死亡卻如同歸鄉一般自然。《莊子‧至樂》中言:「髑髏曰:『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並不是宣揚死一定是樂,而是以樂死惡生,與成心的悅生惡死相對照,破除人 生死的執迷。此外麗姬寓言也說明了福禍本無定準,人不當執定一時福禍,妄生情緒,《老子‧五十八章》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熟知其極?其無 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此說明福與禍的流動本來就沒有定準,人卻執迷於福禍,失去生命的自然。故《莊子》言:「予惡乎知夫死 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乃是教人跳脫生死福禍的執定中,不使生命之自然於此 陷溺。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天的賜予 來自~~
天的賜予 來自~~ 心如日月無私者 賜予吉祥 心存感恩報恩者 賜予如意 心懷忠孝仁義者 賜予平安 心常清靜闊達者 賜予靈慧 心有博愛寬容者 賜予福瑞 心性天理慧命者 賜予聖任 心抱開荒闡道者 賜予令旗 心志奉獻道場者 賜予恆輝 心性圓滿莊嚴者 賜予金蓮

-
◎如何在家修 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師言。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 依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 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修...
-
南海古佛慈訓 : 淨化自身之業識 須靠五力! 1功德力,從行三施當中建立而來『功德力』可以扭轉,淨化爾等,不淨業識之作用。 2愿力,從爾等發心、誠心、慈悲當中得來『愿力』可保全你們的『色身』還有修道慧命,及促進色身去『行修辦道』行功了愿之作用。 3定力,從持戒,遵守一貫佛規禮節制...
-
信受奉行金剛經 可得福德功德? 相關經文彙整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聞是章 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 是無量福德。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 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