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7日 星期三

儉與嗇

儉與嗇 《道德經》第五十九章「儉」即是「治人事天莫若嗇」: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 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嗇是心神內斂涵藏,生命不外逐耗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之意。 治人修身最好莫過於愛惜精神節儉智識,能在災禍來臨之前順從於道,才能夠厚積於德。保持清淨、無為、自然,事事克服。才能治理政治秉有治理國家的根本 之道,維持根深蒂固而長久生存。 王先慎注《韓非子集解》當中提到,對於「嗇」有相當精闢的詮解: 聰明睿智天也,動靜思慮人也,人也者,乘於天明以視,寄於天聰以聽, 託於天智以思慮。故視強則目不明,聽甚而耳不聰,思慮過度則智識亂。 目不明則不能決黑白之分,耳不聰則不能別清濁之聲,智識亂則不能審 得失之地。目不能決黑白之色謂之盲,耳不能別清濁之聲謂之聾,心不 能審得失之地則謂之狂。盲則不能避晝日之險,聾則不能知雷霆之害, 狂則不能免人間法令之禍。書之所謂治人者,適動靜之節,省思慮之費 也。所謂事天者,不極聰明之力,不盡知識之任。苟極盡則費神多,費 神多則盲聾悖狂之禍至,是以嗇之。嗇之者,愛其精神,嗇其知識也。 故曰:「治人事天莫如嗇。」 眾人之用神也躁,躁則多費,多費之謂侈。聖人之用神也靜,靜則少費, 少費之謂嗇。嗇之謂術也,生於道理。夫能嗇也,是從於道而服於理者 也。眾人離於患,陷於禍,由未知退,而不服從道理。聖人雖未見禍患 之形,虛無服從於道理,以稱蚤服。故曰:「夫謂嗇,是以蚤服。」 嗇是動靜之節,省思慮之費,不極聰明之力,不盡智識之任,愛其精神,嗇其知 識。依據〔魏〕王弼等著《老子四種》〈河上公注〉云:「嗇,愛也。治國者,當 愛民財,不為奢泰。治身者,當愛其氣,不為放逸。」意指培蓄能量,厚藏根基, 充實內在的生命。王淮《老子探義》當中注釋云:「治人者養生也,事天謂修道也。 嗇者,愛而不費之意。此言修道養生之原則耑在「疆本節用」。誠能疆本節用便是 服從自然之理「虛靜無為」,誠能虛靜無為則「德」必日積而盛。蓋修道養生之目 的為在成德,以建體立極也。」 若將本章之「嗇」與六十七章之「儉」互相參看則意義相通,都具有節約內斂之意,可說是生命的節約,精神的深蓄後養。所以王立提到:「儉嗇直是歸根復 命,絕聖棄智,而至於無為。」111王立又提到:「儉者,少也。不極聰明之力,不 盡智識之任;由文返樸,多因循,少造作;由博返約,不積蓄,無盈餘,謂之儉。」 儉嗇之道,清靜的特質一種虛靜涵養。人君具備儉嗇之德,則可以清心寡欲聚斂 精神重積德性;外可以重視國本,富裕民本;由修己以至於治人,為久可行之常。 「儉」之用在「廣」,老子言「儉,故能廣。」王弼注:「節儉愛費,天下不 匱,故能廣也。」112河上公注:「天子身能節儉,故民日用廣矣。」「賦斂若取之於 己也。」113透過財物之節約儉用,日積月累,必能使社會財富不虞匱乏。 依據王先慎注《韓非子集結解》當中提到: 周公曰:「冬日之閉棟也不固,則春夏之長草木也不茂。」天地不能常侈 常費,而況於人乎?故萬物必有盛衰,萬事必有弛張,國家必有文武, 官治必有賞罰。是以智士儉用其財則家富,聖人愛寶其神則精盛,人君 重戰其卒則民眾,民眾則國廣,是以舉之曰,儉故能廣。 韓非從財貨、精神、民力,解釋「儉,故能廣」的道理。人君不輕易使用軍隊作 戰,聖人珍惜自己的精神,智士節省自己的錢財。人民就會眾多,大家精力就會 充沛,社會就會富足。說明「儉故能廣」,「儉」服道積德以治國理民,其用至深 且廣。統治的人如能做到清靜、真樸、不貪欲,不騷擾、不侈靡、不擴張私欲, 百姓的生活自然可以獲得安寧。「儉」可以使民德歸厚,養成真樸的民風,社會能 趨於安定。故《道德經》第三十七章,老子談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 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無欲以靜, 天下將自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皇母訓子十誡天道觀

皇母訓子十誡天道觀(闡天道 得天道 真天道 修真道 一貫天道 修天道 重天道 合天道 對天道) 第二誡 再誡告原佛子洗耳聽真 今本是三期劫苦不堪云 天該老地該殘氣數已盡 為母我豈忍得傷損兒身 開文運垂覺路撤下金線 闡天道稱一貫貫滿乾坤 第二誡 得天道天榜上英名高掛 地府中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