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9日 星期五

論語-仁

論語-仁 以「仁」為本 在儒家倫理思想中,「仁」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據《論語》所記載,孔子與門生討論的主要話題,主要涉及在仁愛、禮樂、信義、孝悌、 忠恕、恭敬等方面。而出現最多的是「仁」,有 109 次之多。是故,「仁」, 是孔子及其儒家倫理思想的重要內容和主要標誌,也是其道德理論體系的基本原則。作為一個基本的道德原則,它是人們處理各種道德關係和 調整各種利益關係的根本準則,它貫穿於儒家倫理思想的全部內容之中,也鮮明地、集中地體現著孔子及其儒家倫理思想的本質和特點,其他的道德規範以及具體道德關係方面的某些特殊要求,都是基於此根本原則 的補充、展開乃至具體表現。 何謂「仁」?孔子弟子最常詢問孔子的問題就是,何謂「仁」?如 何成為一位仁者呢?不過,孔子似乎沒有統一的解答。如子貢問仁。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 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又如仲弓問仁。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或是顏淵請教孔子何謂之「仁」。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 請事斯語矣!」 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問同樣的問題,孔子給出的答案也不同。例如 樊遲問仁於孔子至少有三次,三次的回答皆不同: 「仁者先難而後獲, 可謂仁矣。」「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愛人」。 孔子強調「仁」,主張「仁者愛人」,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體現。他 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和道德品質,而「愛人」則是主張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而對於統治者來說,就是要讓人民得到更多的實惠。 子 曰:「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說, 要成就一個道德的仁者,需靠自己居仁行義,而且只要我想要「仁」,「仁」 便在我身上展現。即當我應當以惻隱之心對待他人時,惻隱之心就在我的身上顯現。且不管你的身份如何,只要你想要,它就在你的身上呈現。 《論語‧陽貨第十七》寫孔子回答子張問「仁」的內容。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 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 伕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劉劭的《人物志‧八觀‧第九》則說: 夫仁者,德之基也;義者,德之節也;禮者,德之文也;信者, 德之固也;智者,德之帥也39。 他認為仁、義、禮、信、智總和起來就是「德」,換言之德行修持完美 的人,應該以這五者品行的具備為判斷標準,此亦符合儒家高標準的品 德修養觀。 《禮記‧卷五十七‧儒行第四十一》裡有仔細解釋「仁」的特性: 溫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孫 接者,仁之能也。禮節者,仁之貌也。言談者,仁之文也。歌舞 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者兼此而有之,猶且不敢 言「仁」也,其尊讓有如此者。 故知「仁」是人際互動往來最基本的德行修為,不僅外在行為會因此而 整飭完善,令人顯得溫良敬慎、寬和謙遜、言談合宜,連歌舞享受也是 「仁」的具體表現,更不用說廣泛而大方地普及於各種身份地位的互動對象,這是傳統儒家思想對於儒學者最重要的規範,從而證明了「仁民愛物」思想的可敬。「仁」與人我分際的關係,以及「仁」對倫常秩序的重要性。 孔子認為「仁」是高尚的品德,仁者能辨明是非、安貧樂道,物以 類聚,結交仁義之士,並且能克制私慾以符合禮節,不為非作歹,此乃 儒家所追求理想的人格典範,也是一種內在良知的呼喚,更是一切向上 的動力;只要有心去做,仁就存在並擴充在人們自己的心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皇母訓子十誡天道觀

皇母訓子十誡天道觀(闡天道 得天道 真天道 修真道 一貫天道 修天道 重天道 合天道 對天道) 第二誡 再誡告原佛子洗耳聽真 今本是三期劫苦不堪云 天該老地該殘氣數已盡 為母我豈忍得傷損兒身 開文運垂覺路撤下金線 闡天道稱一貫貫滿乾坤 第二誡 得天道天榜上英名高掛 地府中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