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8日 星期四

性理心法



  性理心法    劉講師



性理心法要多聽才會熟悉,我們性分中才會有佛因,成佛就無疑,研究性理心法薰習非常重要。心定了沒?因為我們週遭動作很多,都被他們吸引了。


智隍問玄策:六祖以何為禪定,禪定非常重要,我們是在凡塵修禪,平常有學習禪定?可能有的前賢有,有的大概都朦朧對禪定沒有很熟悉,後學在此提示一下,一般說禪定是要我們心住一境,心神不要分散,眾生最大毛病就是精神分散,定力就沒了,所以遇到事情來時易慌張;假如有定力,遇事會分辨輕重緩急,知道該如何處理且會很理想,不會釀成大禍。禪定對我們來說很重要,一般對禪定的認識不是很清楚,中國在西元500~1000年,禪宗非常興盛,禪宗的禪定與印度的禪定,內容不太一樣,印度修的禪定要我們在凡塵的心思能集中。禪宗的禪定,雖外表亦是心住一境,但它的內容已進入涅槃妙心,即不生不滅的真心,禪宗的禪一樣是思維淨慮, 其體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日常生活中我們直接可以進入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生活之中要着力擺脫客觀環境對我們精神世界的支配。客觀環境是指所遇的周遭環境,它會不知不覺來支配我們精神世界,我們被支配了都不知道,所以要着力擺脱不被環境支配。超越生理機能對情感慾望的追求,訓練自己不受客觀環境和主觀意識左右,這個很重要,我們朝此方向去做,則人生馬上會改變,命運環境整個都會改變,我們啟發不生不滅真心佛性當家作主,訓練自己不受客觀環境和不受主觀意識左右的心理狀態,面對凡俗又不被凡俗束縛,面對萬相又不住相,性體就清靜,若能做到,則頭頭是道,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可體會呈現靈覺,這就是修禪,就是直接進入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再強調一次,着力擺脫客觀環境對我們精神世界的支配,由自己佛性當家,超越生理機能對情感慾望的追求,訓練出一種不受客觀環境和主觀意識左右的心理狀態,面對凡俗又不被凡俗束縛,面對萬相又不住相,性體清靜,能夠這樣的話,頭頭是道,日常生活一舉一動都可體會呈現靈覺,這就是修禪。修到最高的智覺,就是佛。顯現在身體就是律,宣講於口叫做法,作用於心叫做禪,作用雖有三個,但來源是一致的,律離不開法,法就是禪。佛法僧是一體,在日常生活即可呈現。一般講禪定都是身體方面的專注,心住一境就是心神集中,但尚未到達不生不滅的本體! 不生不滅的本體叫涅槃妙心不生不滅的真心。這個要聽熟,後學鼓勵大家要時時刻刻反覆複習,性分之中才有佛因,佛因種了,佛果就呈現,因果同時,各位找到不生不滅的真心沒有?一定要找到不生不滅的真心,成佛才可能。不很困難,只要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再怎麼放,祂都放不下,體會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就是本來面目,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趕快體會啟發,啟發了以後要培養哺乳,如孩子出生時,不懂任何事,真心啟發以後,也什麼都不會,需經過培養階段,再讓祂茁壯長大,接著再做耳根圓通,把佛性延伸到虛空,整個都是我們真心佛性。未啟發佛性前虛空是頑空,啟發後虛空是真空,頑空是空中什麼也沒有,真空則是空中有佛性,佛性確實存在,但沒有形相叫妙有,有沒形相,所以佛性在空間叫真空妙有,真空妙有即佛性本體,啟發以後讓祂延伸到整個空間,此時只要靜下來,整個性都跟整個空間融為一體,性與天通,跟天都相通;現在我們未把佛性啟發,所以性與天不通! 若時時刻刻都保持性與天通,就是我們良心都在,有時遇到社會現相,會把良心埋沒,有時候為了利益就把良心埋沒,修道就要啟發祂,修道就是修良心,儒家稱良知良能,就是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日常生活中要啟發出來應用,要先摸到本體,因為成佛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在成佛的,我們摸到就很有信心,可以從內心生發自信,自己可成佛,早晚而已;若沒摸到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成佛只是希望, 因不知如何成!摸到後會知佛即在身上,就是靈覺,時時刻刻都跟佛在一起,時時刻刻都做佛,但現在內心是做佛亦是眾生?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是佛,以佛自許。


智隍用20年的時間在訓練禪定,心與境已經合在一起,此種在形相上用功夫,破壞很快,成效很慢,要一直定,且非常久的時間,才可心與境合在一起,只要外境對我們有傷害,定力馬上不見,所以那種修持方法叫難成易壞,若從佛性生發的定是如如不動,才稱真禪定,真心佛性充塞整個虛空而且如如不動,動的是身體,佛性沒有動,研究性理心法就要體會如如不動的佛性,以相機原理解說,按快門刹那,鏡頭、手不可晃動,否則影相模糊不清,我們佛性亦是如如不動,所以用眼睛看,眼睛如快門,看所有形相都很清晰,表示佛性如如不動,但身體在動,由此可知,佛性如如不動。能進入佛性的不動即是大定,儒家:富貴不淫,威武不屈,貧賤不移,泰山崩於前,刀鉅加於後,不動聲色,是不是定力很夠,此定即從佛性本體發揮,不被外相影響。富貴不淫,即是守住本體,貧賤不移,沒錢很困苦,志氣一樣都頂天立地,不會移動,威武不屈,受到外在恐嚇不怕,因佛性沒有形相不會壞,泰山崩於前,刀鉅加於後,不動聲色,為什麼可以做到不動聲色?因為身體是假的,身體縱然沒了,佛性都在,可以這麼大的定,整個都呈現在凡塵,只有對佛性認識愈透徹,定力就愈夠;對現相注重,就貪生怕死,身體再怎麼貪生怕死,還是會死,有沒有說貪生怕死就不死,一定會死。所以老前人對後學說:「你早死也是死,晚死也是死,要後學把天元佛院看好就好」,我竟然跑到這裡來。所以在凡塵身體一定會生老病死,有出生就一定會死,所以一定要找個很有價值的生活方式,借假修真,身體是假的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沒有一個人可擁有它,假如身體可當家作主,在最漂亮最年輕有活力時,就要趕快命令它,不要變,可不可能?一天一年過一直老,所以不要太着重身體,着重身體便看輕佛性,就六道輪迴不會停止!只要進入佛性,身體的生滅就小事,佛性都啟發與虛空融成一體而進入如如不動,身體死了就還給天地,沒有關係;假如我們沒啟發,佛性只在身上,則業力會把我們推,凡塵做得好,則到天道出生,做不好則到三惡道出生受苦,天道的福享完了,三惡道的苦受盡,了又到凡塵現相出生,就這樣一直輪迴;我們已求道,活佛老師把玄關點開,我們的性可與整個虛空融成一體,身體的生死跟佛性無關,但沒啟發就很關緊要,一口氣不來,業力把我們推,若把佛性修證,讓佛性與虛空融成一體,就算一口氣不來,整個性都與虛空合為一體,就跟身體沒關,所以一定要啟發佛性,認識祂,因果同時,從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產生信心,以後的生活都在天堂,凡塵所有形相事情都虛幻不實,因緣聚會才呈現,因緣消失就沒有,所以都是假的,真的就只有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我們要認真,生活中我們是認真還是認假?我們都認形相,認假.小學時老師及家長都敎導我們要認真;只要在事情形相都是假的,都不真,只有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才是真,所以我們要認真,往後也要認真真的不變,假的一直在變,我們要全心全意追求,如同六祖:惟求作佛,不求餘物。凡塵生活有飯吃、有衣穿有遮風避雨處即可,追求再多的財產錢錢,一切都虛幻不實,一口氣不來,帶不走一毛錢,留給子孫,只會讓他們不爭氣,會為了財產而爭,要留德給子孫,積德才重要,像孔老夫子至今已72代,其子孫還受人尊敬,就是德,留財產沒有用,氣斷了子孫就開始爭,沒有用。子孫要讓他們自立自強追求自己人生,不用留財,在凡塵努力方向,一定要確定,追求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能夠光明,恢復本來,老師說我們故家鄉,結了許多蜘蛛網,都沒回去清掃,想回去清掃,想跟做還有一段距離,想就要去做,就要讓佛性恢復光明,故家鄉就會清理了。日常生活只要有負面念頭都是黑暗,把這些全去掉,所以成佛並非難事,佛性本體沒有念頭,只要把所有念頭放下即成佛,放下念頭,容不容易?很困難嗎?不是要我們去搬千金重的東西,端看我們願不願意!生發念頭的本體是佛性,這樣就認識佛性本體了,未生發念頭前是佛性,可是我們很少迴光返照,都是生發念頭以後進入其內容,所以才煩惱,煩惱由誰生發?佛性生煩惱,我們來煩惱,我們有沒有很聰明,因為太聰明了,所以生發念頭來煩惱,生活都如此,都未研究為何有煩惱,其來源自何處?就是面對外面景相事情,從這些而產生煩惱,外面事情、形相形成都是因緣聚會,變化無常的現象之中,我們住相,產生煩惱,當煩惱未過去,但形相已變化了,都是這樣,我們因未研究真理,不知才煩惱,其根源就是對真理領域沒探討研究才不知! 所有煩惱都不必要,造業也不必要,受苦也不必要,假如沒研究這些都變成必要,煩惱必要,造業必要,受苦必要。我們聰明還笨,是很聰明,反被聰明誤,沒有智慧。我們啟發佛性讓祂在生活中應用,只要一段時間三、五年過去,以往禪宗修持12年即可成佛,12年中去掉我們根深蒂固的習慣性,要很堅定的信念,不符真理的全去掉,恢復自己本性光明,般若妙智慧即呈現,就不會造業,了了分明的真理整個在眼前,應對凡塵萬事萬物,事來應事去則淨,如此生活之中沒有業因,自然不用接受果報,就解脫了,所以解脫是要自己解脫,不是求佛幫我們解脫,沒有用,只要業因不種,那有苦可受!因果是一定道理,絶對的道理,有因必有果,不會因不研究或時代進步就不存在,不信因果者就可不吃飯不呼吸了,吃飯是因可以活下是果,有呼吸才可活著,是因果,在路上瞪人,人家捅你一刀,就是因果。笑臉迎人,別人回報笑臉,是因果,小有小的因果,大有大的因果,現在接受福報都是累世中種善,佈施,假如這生坎坷有一餐沒一餐,是累世當守財奴,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來凡塵現相即已呈現因果,時常買花供佛,則會長得很美,有否因果 ?我們長得比較醜就是從來沒有買花供佛。佛已成佛,你有拜也成佛,沒拜也成佛,佛沒有差別,而差別在拜者/供奉者的心,心很重要。修道修心,把心透徹了解,明心見性,心明因果不昧,見性成佛無疑,研究性理心法讓我們有信心絕對可以成佛,能聽到上乘佛法很不容易,坐得住亦要祖上有德,本身有善根,善根又成熟,才坐得住,否則好像有針在刺,坐不住。所以此因緣很不容易遇到,要講性理心法,要研究都很不容易,所以要珍惜。啟發不生不滅真心佛性,要認識祂,聽祂的話,由祂指揮視聽言動,現在我們都是六根在指揮,假如是佛性指揮,良心就是你的佛性,凡事都聽良心的話,即使對自己危害但對別人有益,也會去做,但我們都對自己的自私找藉口,才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但可自私惟求作佛,這樣的自私後學鼓勵,惟求作佛,所表現自然而然就利益眾生,法無定法,釋迦牟尼佛要我們貪法性,凡塵只有法性和法相,法性包含所有沒有形相,佛性和山河大地都稱為法性,法相有形有相的東西,凡塵就只有這二個,一個法性,一個法相。我們可貪法性,假如貪法相住相了易迷昧,我們進入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整個山河大地都是真心佛性,成就了,成佛了,了解嗎?能夠了解才真的是奇怪,一段時間薰習便知原來都沒有分別,天地凡塵都一樣不用分別,成佛了。


我們把日常生活的習慣性認識它,只要不符真理就去掉,它會造業會受苦,果報很快就來,所以把它消除掉,沒有不良生活習慣,全部生活習慣都跟真理相應方正確,凡人在凡塵都是六根當家,眼睛看了眼睛當家,耳朵聽了耳朵當家,都是它在指揮身體,尤其鼻子、嘴巴聞到香,炸雞排炸得很香,沒吃就難過,但清口者不受其誘惑,那個都不能吃,吃了對肝臟也不好。感官當家已太久,所以才一直六道輪迴,現在不再讓眼耳鼻舌身意當家,它都害我們造業,坤道看到漂亮衣服很適合自己穿,由眼睛看到了,眼睛當家,身體走不開,一直看著心想我若穿上一定很適合,現在聽了性理心法之後很好,會想家裡已有衣服,不需再買了,化妝品亦然,其實也不用化妝,到老時每人長得都一樣,年歳大都沒有分別。而且身體又是天地物質水火風土而成,一直打扮晚上還要洗掉浪費,研究這個性理心法可以省錢,只要乾淨就是最好看。


在凡塵有很多要追求要知道的,當六根很強烈發出意念,就要了解此時已偏了,與真理不相應,要馬上清醒,耳朵亦然,別人不想讓我們聽,就不要聽,但往往我們就會特別去聽,他不給聽就不要聽啊!鼻,嘴巴意念有何是好事? 所有六根惹下來的業因都要我們受苦,要我們到三惡道去,所以不要聽它的話,不要讓它當家作主。要有很大的勇氣喔!


根塵相對不產生六識,六識是我們日常用的識心,若不用識心則會用真心,就跟真理相應,不會造業,就不用受苦。我們一定要認識,要實在的做,功效很快就呈現。當你了解真理,冬天蓋棉被都會偷笑,半年聽得懂要偷笑喔!


當法喜充滿時整個都是陽,人是半陰半陽,睡不著覺是陽很足,隔天精神一樣很好,假如陰多會昏沈,陰濃入地獄,陽多上天堂,要培養陽,只要負面念頭都去掉,負面就是對人不好,埋怨,不滿都稱之,都去掉,也要很大的勇氣,知道它不好馬上去掉,習慣做,就不會有不好念頭,整個沒黑暗都是光明。


再回到智隍的禪定。玄策說: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就是不生不滅真心佛性,妙:不可思議,不可用頭腦想,不可用嘴巴講,很奧妙,湛然常寂是佛性原始狀態,圓:圓滿,圓融;寂:如如不動,寂滅寂靜。妙湛圓寂都在講佛性本體,體用如如,如如不動,本體與功能作用,我們呈現在凡塵都是佛性功能作用,凡人不研究真理,不知佛性本體,都把佛性的作用當成是佛性本體,其體與用是不同的,以金錢作喻,拿到錢是體,可以去買是用,我們體常在,用則一次。佛性亦然,佛性的體常在,功能作用的用也一次,我們沒有攝用歸體,就沒有掌握他了。他可以去買東西,錢再把它搶回來嗎?不可以,就是佛性作用后,還要回到本體,收攝功能作用又回到本體,又會發揮作用,假若不了解本體,在作用方面用功夫,則變成虛幻不實在,用了則佛性本體沒有,我們誤以佛性功能作用為本體!我們了解佛性有辦法生發念頭,念頭生發後很快又變化,功能作用一生發,跑到念頭,念頭有內容,我們又進入內容住,又想再用,請問念頭有辦法生念頭 ?佛性生發念頭,念頭本身無法再生念頭,雖我們一念接一念稱攀緣,也是從佛性本體生發,已生發念頭生發後馬上消失,接著再生念是佛性生出,非念頭所生,生發念頭是佛性所生,一個接一個都是佛性本體生發,佛性本體本來無念,但現今我們念頭很多,煩惱很多,所以造因很多,苦很多,都從不知不覺而來,我們要知覺,原來生發這麼多念是因不認識真理,才讓念頭一再生發,就變成很多事,又去應對這些事又造了業因,業因形成,果報則在後,記得根源,佛性本身沒有念頭,起心動念生發念頭叫不覺,假如念頭生發前我們都知道,所有念自己都可掌控,煩惱便不生了,可從根源止斷,念頭沒有哪有煩惱,煩惱來自於念頭的住相,都是從不知不覺而形成,現在已研究了就要迴光返照,照生發念頭的佛性本體,念頭一生馬上知覺,念頭則斷,就不會有,照此方法觀照自己佛性本體,他又要生念頭了,你都在等他如同主人在家看家,小偷一進入看見主人在家,則馬上離開,看家是看念頭,不要讓它生發,有決心好好看家,念就生不出了,假如不看則念一念接一念一直攀緣,有心做就會時時刻刻迴光返照,不要看到睡覺,小偷就進來了,把我們家寶都偷走了。修道不是很困難,端看我們願不願意,沒有比生死的事更大,所以要好好看住,不要生念頭,看著佛性令祂不生念頭,時間久了形成習慣,就無念,如此便可成就了,也要有始有終,時時刻刻都在覺中,便不會造業不受苦解脫了成就了。


看念頭是很大工程,雖不費力但費心程度絶對是浩大,但可讓我們成佛,很值得做,日常生活只要有空閒就學萬緣放下,學著看住佛性本體,看你要生出什麼念頭,就這麼簡單。後學教各位都是很輕鬆的事,只看各位願不願意做。


再回到妙湛圓寂,體用如如,就是要回到本來,五陰本來空,五陰為色受想行識,身體的色是形相,是水火風土借我們用,受想行識則精神,我們接受外界形相,外界事情接受,產生念頭,接著行,留下識,就是記憶,若沒研究受想行識,會把凡塵所有萬相萬事全部接受再產生念頭,會以萬相萬事實在的角度去做,做了又留下記憶,從受想行識不實在的當成是實在的,這就顚倒,研究真理後,凡塵萬相萬事都是假的,所以假的不受,不讓它進入內心,我的一心正受都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假如把凡塵萬相萬事都當真,便是以假為真,造下業要自己承擔,所以一切不受,凡塵都是假的。


北部有位道親在公司是主管,部屬都向他吐苦水或不如意事,結果這主管全盤接受,一段時間後,他竟得了癌症,還很年輕,一般得癌會想會死,道親告訴他可以改變心態一心不受,所有凡塵都是假不要接受,結果這主管做到了,內心垃圾沒了,經過3個月再去檢查癌細胞不見了,所以在凡塵的精神很重要,精神一直接受不正確的訊息,生理會產生作用,但改變心態,全部不接受垃圾,生理又變化,癌細胞不見了。這是真人實事給各位做參考。


我們在凡塵要了解現相和事情都是假的,因緣聚會才有,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凡所有相都虛幻不實,因緣聚會的東西變化無常,既是變化無常,一切不住,一切都不接受,不然我們一直接受垃圾,身體會抗議喔!身體有很多病症是不明病因,凡塵都從精神狀態生發病症,精神沒病,身體也就沒病,我們從精神訓練都很健康,凡塵假相一切不受,受改變了,想亦跟著改變,行識整個亦改變,受想行識都是空,身體是天地物質水火風土,所以五陰本空,是真理喔!但我們都當成實在,身體也實在,接受的現相也都實在,有本空?了解五陰本空,不要當成實在,否則就六道輪迴。本來都是空,我們都回到佛本位。


六塵非有,色聲香味觸法,本來就是空,非有(沒有),可是我們看到六塵都當成實在有,真理世界六塵非有不是有,是假的有,一直變化,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3*6=18 就有18層地獄等著,所以不要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識心不要用,尤其喪事都有掛18層地獄的圖片,就是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六根六塵六識都不用,全用真心佛性應對,稱直心,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用佛性本體應對凡塵萬事萬物,就不造業,不受苦,當下解脫,日常生活要運用。根塵識全部不用,六根六塵六識不實在有虛幻的,因緣聚會呈現的,會迷惑我們,根塵識全不用,用良心良知良能應對。玄策說:不出不入,智隍有出有入,出入就是現相,有生滅,不出不入就是常定,常有常住佛性就是如此。不定不亂,是在佛性本體裡,禪性無住(沒有停止的地方),假如有個停止地方,就有限度,不會寬廣,表示不是佛性本體,佛性本體無量無邊,盡虛空徧法界,所以禪性很寬廣。有住有停止的地方,變很狹隘,我們佛性未啟發,等我們啟發了,就明白佛性是很寬廣。對身體而言有地方住,有地方停較安穏,但對佛性就不是如此,有身體存在就需有地方住,但身體是天地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不能長期擁有,身體的住和停止的地方範圍都很窄,從高的地方看我們住的房子尤如火柴盒一點點,但佛性卻是很寬廣的。後學坐高鐡,比較高看房子像模型,就想我們住得怎麼都像鳥窩,我們人像不像鳥,飛來飛去。有前賢去基隆才知道基隆很遠,想像跟體會不一樣,真的很遠,前賢說後學從這麼遠來,沒聽可惜。禪性無生(無生滅)離生禪想(離開生滅念頭)心如虛空(無量無邊)亦無虛空之量(度量),沒有限度,我們所了解的虛空以地球而言,屬太陽系,太陽系的虛空與整個宇宙虛空又有差別,宇宙的虛空無量無邊,太陽系是有限度,地球上去有大氣層,之外是外太空,再進入宇宙,我們性分包含整個宇宙非常寬廣,不侷限在太陽系或地球,我們的性分是非常大,回到本來,便可到所有佛世界,如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南方寶佛世界。已超出太陽系,一回到本位,無量無邊的佛世界都可去,可千百億化身,研究性理心法把心量都擴大到無量無邊,眼前所遭遇的所有事情都不需再計較了,那麼大的佛世界回到現相竟是這麼小的心量,凡事都可讓,不需計較也不值得,老祖師的肚大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我們很多事就是因不能容納,才有事,一容便沒事了。學學老祖師肚量很大,學祖師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現在人臉都臭臭的,我們亦要學笑臉佈施,笑臉迎人,如春風吹到,很舒服,我們喜歡看到人家的笑臉,所以我們也布施笑臉給人看。社會風氣就會很理想。


隍聞是說,徑來謁師。六祖問:仁者何來,沒有分別心,稱仁者,表同等地位,隍具述前緣,把所問所講都講給六祖聽,六祖:誠如所言,就像玄策所說,汝但心如虛空,只要心像虛空無量無邊。不著空見,全部都沒住相。應用無礙,體用如如,妙湛圓寂,用佛性生發來面對凡塵萬事萬物都無障礙,無掛礙,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全部以真理應對凡塵萬事萬物,叫應用無礙,都不會造業,反觀凡塵,只要不如我意,便抗議,這個社會是敎導我們住相,我相加強,自己權利受損才抗議。動靜無心,不要落入凡塵根塵相對的識心,整個動靜都沒起心動念,都從佛性生發。凡聖情忘,凡聖兩邊對待的情,把它忘掉,不要有分別,性分中沒有凡聖的念頭。能所俱泯,沒有能,沒有所,就是沒有四相,凡塵的生活都有強烈的三心四相,過去心、未來、心現在心,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要把它全部泯滅,作比喻為:我能看就是我相,所看(人相,對待),能看所看不會只有看一眼,一定很多,能看差別叢生叫眾生相,連續不斷的看叫壽者相,四相既是能所,能聽所聽亦然,只要落入我能聽我所聽,全部都是四相,都在自身,如何破四相?一心,沒有我能做也沒有我所做,我該做即去做,就無四相,例如掃自家前馬路,若心想著別人會稱讚,則有四相,假如認為我應做的,本來就要做的,則沒有四相,差別在心的期待別人稱讚,即住在四相中,心想我應做,沒有能所,就沒有四相,差別很小,只差在心態,心態篤定一心一意所做出來沒有四相(沒有能所)沒有分別心去做,則沒四相。


能所俱泯,沒有不平衡的心態,(不平衡即有能所四相)性相如如(佛性與現相都進入如如不動,進入真如即一真法界,修到如就來叫如來,如來就在我們身上,如:到達真理世界,來:感應而來,眾生在求,我們感應就是來,修就是如,成就了,就是真如,感應而來,如果。性跟相都進入如如不動,進入一真法界。無不定時也(什麼時候整個都在定中),師云:「誠如所言。」六祖跟他說玄策說的都是正確,師憫其遠來,遂垂開決。隍於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無影響。二十多年所得心,都沒了,無影無踪,無聲無響,都無影響。住在心中的所心,全消失了。其夜、河北士庶,聞空中有聲云:「隍禪師今日得道。」 隍後禮辭,復歸河北,開化四眾。


有欵必問,有欵就是結,所以都鼓勵各位問,有沒有要問的?都沒有喔!那後學要問各位,我們要怎麼樣成佛?很寬廣對不對?所以有欵問一定要問。問了以後心裡沒有欵問,心裡就可以很平坦很光明,有欵問就打個結卡住,一定要把結打開。



1
我們知道彌勒祖師就是以不斷煩惱修持法門,後學看過佛經說不斷煩惱也可以進入湼槃,請問怎麼不斷煩惱進入湼槃?


摩維詰有講過:以不斷煩惱進入湼槃,我們佛性都會起心動念,要等到全部念頭都沒有才進入湼槃有困難,所以他講頓法,不斷煩惱進入湼槃。頓教法門就是講當下,也是一樣要了解真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祂是真如,如如不動,既然是如如不動,所有凡塵萬相萬事都在佛性本體之中,所以所有的煩惱也在佛性本體之中,這種說法是給比較上乘根器的人聽,湼槃就是不生不滅,我們佛性功能作用都在,可是我們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祂可以生出所有的煩惱。有根器他就了解這些煩惱本身就不是問題,我們眾生不了解真理進入煩惱的內容,就是形相,都虛幻不實在,根器深的人就知道根本都是假的,本來就沒有,所以煩惱不用斷,就可以進入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就是佛性可以生發所有的煩惱,所有的煩惱都虛幻不實在,既然不實在我不住相,就不會住在煩惱的內容,既不住在內容就可以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讓那些佛性本體呈現的功能作用都還在,這樣叫做不斷煩惱而進入湼槃。進入煩惱的內容就住相,就會被左右,有根器的人知道形相是因緣聚會才呈現,緣聚則生,緣散就滅,既是因緣聚會無常變化,他不進入,不住相,煩惱就不是問題,所以他不斷煩惱,可以進入湼槃,進入不生不滅的本體。比較需要根器,要先了解形相是假的,事情的來源也是因緣聚會,全部都是虛幻,都是無常變化,先了解,才來說不斷煩惱而進入湼槃。假如不知因為因緣聚會才呈現現象及事情,來說不斷煩惱進入湼槃就有點不實際,這是很實際的,有實在的內容。說煩惱即是菩提,表示他已經可以抓到佛性本體,因煩惱都是從佛性本體生發,既能生發煩惱就能生發菩提。我不住在煩惱的相,我來看生發念頭的佛性本體,它就是菩提了。佛性本體生發的就是菩提,就是覺,我們能在覺之中,那些現象都虛幻不實在,重點就是了解形相都是虛幻不實在,事情也是因緣聚會才有事情,它都一直在無常變化。一旦了解凡塵的無常變化,就可以不斷煩惱,進入湼槃。他已經了解這個程度,他的煩惱已經不是問題,已沒有困擾到修持者的心,假如我們住在相,那差別就很大。一定會煩惱,煩惱就沒辦法進入湼槃,一定是障礙。前提就是他已知形相虛幻不實在。看經典文字跟意要分開,像佛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所謂佛法者就是文字語言,即非佛法就是意,佛要傳達的意,借著文字來說,你要了解他的意,不然我們看文字直接連貫,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本身是不是很矛盾?所謂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不是又很矛盾?它本身就互相對立了,就是要了解那個所謂就是形相,即非就是性,形相是虛幻不實,性是實實在在。所謂就是文字,即非就是佛要傳達的意思。



2
您講這麼清楚,有求道跟沒求道者聽結果有什麼差別?效果怎麼樣?


我們求道以後對不生不滅的佛性比較了解,我們凡人沒接近就會離得很遠,雖然我們講的是明心見性的內容,他的解讀會完全二回事,求道是根本,而且不是求道以後馬上就能聽懂,要一段時間迴光返照。我們凡人要他的六根六塵六識放下,他就無法苟同,不讚成,因為他覺得就是這個在凡塵運用,他不知道還有一層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完全都不知道。是我們求道研究一段時間以後,才知道我們有深入一層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在我們身上祂不即不離,不住在身上,不離開身上。是不是不容易了解,有點深,就是這麼奧妙,所以後學才鼓勵我們拿CD回去聽,聽得讓他熟悉。後學很讚嘆我們同義宮這邊,半年又休息一個月,就能聽懂,北部前賢很讚嘆說:他們怎麼好像都聽懂,我們在北部都聽這麼久,有的都已經五、六年,六、七年了都還不是很熟悉,怎麼南部這麼理想。後學說:南部比較單純,對不對?北部頭腦在轉太快,我們講一句,他想十句,所以不容易進入。我們這邊慢慢地沒關係,一步一腳印,都走得進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人生無債便是福 有力量濟人謂之福 三餐溫飽便是福 有功夫讀書謂之福 日有工作便是福 無疾病纏身謂之福 家庭溫暖便是福 無是非到耳謂之福 平安無事便是福 無兵凶荒瘠謂之福 凡是放下便是福 作息能正常謂之福 子孫賢孝便是福 老少一條心謂之福 知足常樂便是...